
不要再怪體重機了!其實身體早就在用「肥胖」來提醒你該保養了。肥胖不只是外型或體重上的困擾,還可能引發一連串健康問題,如果你長期忽視,還會增加肥胖死亡率的風險。多項醫學研究指出,肥胖不僅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,還會導致行動不便、心理壓力增加,讓身心負擔加重。本文將從中醫的觀點出發,帶你拆解肥胖背後的原因,以及對身體和生活的影響,並分享改善肥胖的實用方法,讓你健康調整不復胖!
肥胖是一種疾病嗎?
從醫學界的角度來看,肥胖已被視為一種慢性代謝異常的疾病,主要特徵是體內脂肪組織過度囤積,並可能干擾正常的內分泌功能與新陳代謝。
從中醫觀點來看,肥胖則被視為「痰濕內困、脾虛氣滯」的體質失衡,當身體代謝出現堵塞,脂肪、濕氣和廢物在長時間累積下,便容易出現肥胖及相關健康問題。
解析肥胖常見5原因,小心健康拉警報!
- 飲食失衡
飲食上若經常偏好高糖高脂高熱量、生冷辛辣樣樣不忌口,甚至時不時陷入節食、暴飲暴食的輪迴,這些行為都會讓脾胃不堪重負,營養無法正常代謝,最終悄悄轉化為脂肪。
- 過勞、缺乏運動
長時間過度勞累、不運動,會導致身體的氣血循環變得遲滯,代謝速度也會跟著放慢,當廢物排不出去,脂肪自然容易囤積於腹部與下半身。
- 壓力與情緒
若身體長期處於焦慮、哀傷、抑鬱、壓力等負面情緒問題下,中醫認為這些心理狀態容易導致肝氣鬱結,進而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,讓脂肪代謝變得越來越困難。
- 作息紊亂
夜晚是身體自我修復與排毒的重要時間,長期熬夜、睡眠品質不佳容易干擾內分泌系統,影響新陳代謝。
- 體質因素
有些人天生體質條件較差,像是脾胃功能較弱、基因影響脂肪儲存,甚至有遺傳性肥胖的家族傾向,即使飲食正常也容易發胖。
肥胖會造成什麼影響?會衍生出哪些疾病?

肥胖的健康影響:
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肥胖會增加糖尿病、心臟病、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,並可能影響骨骼健康和生殖系統。
-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如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動脈硬化、心臟病
- 血糖控制失衡,易引發第二型糖尿病
- 是脂肪肝、膽結石密切相關的致病因子
- 增加關節負擔,尤其是膝蓋和脊椎,長期恐造成退化性關節炎
- 某些癌症風險比一般人略高,如大腸癌、胃癌、胰腺癌
- 換上呼吸系統疾病機率增高,如睡眠呼吸中止症、氣喘
- 女性肥胖可能影響內分泌與生殖健康,如月經不規律、多囊性卵巢
肥胖的生活影響:
- 增加身體負擔,體力下降,容易疲倦
- 睡眠品質受影響,導致白天精神不濟、注意力下降
- 衣著選擇受限,影響形象與自信,降低社交參與度
- 在職場互動上可能遭遇外貌歧視或偏見,影響自我發展機會
肥胖者的死亡率有多高?
維基百科整理過往文獻研究,發現肥胖會減少 6~7 年的預期壽命。當 BMI 達到 30~35 時,壽命可能減少 2~4 年;而嚴重肥胖者(BMI超過40)則可能減少約 10 年壽命。
改善肥胖4大招,別再盲目節食!

看完前文,清楚肥胖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了嗎?身體的警訊,往往從微小的變化開始,若能及早改善肥胖,不只體態輕盈,還能讓健康多賺幾年!下面分享改善肥胖體質的 4 個方向:
一、調整飲食習慣
若飲食油膩、偏甜、重口味,會讓身體濕氣累積、代謝更吃力。建議以清淡均衡為原則,少吃高糖、高脂肪的加工食品,多選擇當季蔬菜、優質蛋白與全穀類。此外,避免暴飲暴食、三餐不定時,也是降低消化負擔的良好習慣,健康瘦下來才能更持久。
二、改善生活作息
從中醫角度來看,適度活動能促進氣血運行,幫助代謝。無需劇烈運動,簡單的快走、瑜伽、太極,都能促進循環。固定睡眠時間,讓內分泌平穩,避免夜晚暴飲暴食,減少代謝失衡。
延伸閱讀:減肥運動全指南:如何在家運動減肥?運動菜單這樣規劃,瘦身之路不卡關!
三、重視情緒管理
學會釋放壓力、放鬆身心,可以透過冥想、瑜珈、聽音樂、適當休閒活動等,讓心情穩定,身體自然回歸健康節奏。
四、針對體質調理
每個人的肥胖成因都不同,若想從根本改善,建議先了解自身體質,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理,讓減重不再只是短暫效果。
搞懂肥胖體質!中醫觀點帶你重新檢視飲食與作息

90% 的肥胖都是體質問題!找對原因、調理身體才是改善之道,別讓盲目節食或偏方傷了身體!
軒林中醫 始終堅持讓中醫成為貼近生活的健康選擇。由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團隊,為每位患者量身評估,打造安心舒適的看診體驗,陪你穩健邁向健康管理的目標。如果你對體質調理或減重問題有疑問,歡迎點擊 立即諮詢 或加入 LINE帳號 詢問。